來自水利部近日報道消息稱,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完成首次對北方累計30條河流生態補水。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設施,南水北調在保障京津等華北地區城市供水安全的同時,也發揮了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。在增加河湖水量期間,共有12條天然河道得以恢復。
缺水!北方遍布對水的期盼。僅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而言,自2014年12月通水以來,已累計向受水區供水超過150億立方米。換言之,這一水量相當于從南方向北方搬運了超過1074個西湖。通水三年多來,北京、天津、石家莊、鄭州等沿線19座大中城市供水安全系數有效提升,居民用水水質明顯改善。期間,中線工程調水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以上,引江水已成為多個沿線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。
調水不光保供水,也要保生態。中線工程全面通水以來,北京、天津等受水區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調水對當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換,已壓減地下水開采量逾8億立方米。補水后沿線河湖水量明顯增加,區域水環境大幅改善,地下水位不同程度回升,受水河流煥發出新的生機。值此背景,2018年的第一次長時間大范圍生態補水正式拉開序幕。
綜合考慮防洪安全、水源區和受水區供水等因素,從2018年4月開始,水利部正式向沿線受水區河北、河南、天津等省市生態補水。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局長于合群指出,“南水北調中線啟用超過28座退水閘、近70座分水口,大規模、大范圍分水,平均日供水量達到2547萬立方米。”同時,全線加強污染源排查和監測,生態補水期間共測量近7976組監測數據,保障正常供水水質穩定達標。截至6月30日,累計補水達到8.67億立方米。
在天津,南水北調一度成為生命線,14個行政區全部用上南水,中心城區環境水質明顯好轉。當地還充分利用南水北調水源,從單一“引灤”水源變雙水源保障,加快濱海新區、環城四區地下水水源置換工作。并為重要河湖濕地和缺水區域實施生態補水,使得各河道水質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,地下水水位回升0.17米。而在河南,當地利用丹江口水庫防洪騰庫容契機,通過總干渠退水閘和配套工程管道,向沿線城市進行戰略儲備水資源。
在河北,生態補水在倒逼河道改造排污口的基礎上,向白洋淀補水的瀑河、府河在補水前,加大了污水處理力度,保證了入淀水質。而在改善白洋淀上游水生態環境的同時,淀區水質和生態環境提升作用明顯。誠如白洋淀上游干涸近40年的瀑河水庫水面面積達到370萬平方米,重現水波蕩漾的昔日美景。期間,一些地區河內污水得到了集中處理,淀口藻雜淀監測斷面入淀水質由補水前的劣Ⅴ類達到Ⅱ類,并進一步形成了全省向受水區供水、補水的網絡體系。
水來了,河“活”了。不僅是中線工程,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每年調水期間,借湖調蓄,水量充沛,有效改善了山東南四湖、東平湖水生態環境。同時,通過中水截蓄導用工程,在有效發揮保障工程水質功能的同時,使全省數十個縣(市)增加農田灌溉面積近197萬畝。